一、
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,没有什么比避开情绪、顺应淡然,更能让自己处在主动位置的方式了。
《道德经》之中有一句话叫: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
世间万物福祸相依,没有人知道其中变化的终极,因为事物是不断向前推演的,所以圣人在这种情况下,则能做到“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”。
处事方正不会割伤人,有棱角不会刺伤物,直率却不放肆,光亮而不耀眼夺目。
不让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处于极端妄为的姿态之中,而是一切顺应,用看似消极的方式获取真正积极的结果,从而使人生不断处在有效积极的状态之中。
很多人评价道家思想的时候,总觉得无为是一种消极和被动,其实世间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个人的意志为转移,我们对于事物产生的认知,只是主观带着局限性存在的偏见。
我们认为的消极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消极,就像《道德经》之中所说避开情绪、顺应自然的智慧一样,看似消极,实则能够在另一方面有效推动自己处在主动的位置。
比如说,当一个人身处于荣辱变换的境遇之中,他自身所持的态度都会直接作用自己的人生,最后带来相应的结果。
所以世间才有一句话叫因果不虚,人生最后产生的局面都是在过程中的行为举止,甚至一个念头所造成的结局。
而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在根源处调整自己的念头,最后推行出一个正确的处事方式。
《围炉夜话》之中有一句话叫:安分守贫,何等清闲,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;持盈保泰,总须忍让,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。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能持守本分,安贫乐道,这是多么清闲自在的境界,而好生事端的人却偏偏要自寻烦恼;在事业昌盛的时候谦虚谨慎,注意容忍谦让,而倚仗强势的人就等于自取灭亡。
当一个人削弱自己的主观意识之后,自然少了一些妄念妄为,在任何境遇中都能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这样的状态,才有利于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因为主观妄为而带来问题。
比如有的人身处于贫贱之时,本来他也坐拥着相对清闲的人生状态,只要能持守本分,安贫乐道,就不会多生事端,但是他偏偏在自己欲望的驱动下做一些超出常理之所为,最后带来的结果自然让自己自食恶果。
又比如一个人身处在富贵之中,只要能够做到谦虚谨慎,自然能够将自己身处高位的福报延长得更长久一些。
但是很多人却不明白“势不可使尽,福不可双收”的道理,身处在高位之时更是恃才傲物,居功自傲,甚至依仗财势和地位强横乡里,仗势欺人。
最后弄得天怒人怨,因为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,损失了长久享受幸福的权利和机缘。
二、
历史上有一个《暮夜却金》的故事:
在东汉时期,杨震出身于官宦世家,他通晓经典,博览群书,后来被举荐为茂才,经过几次升迁之后,做了荆州刺史,东莱太守。
当他走马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,而在这个地方他遇见了一个熟人,也就是之前由他推荐为茂才的王密,而王密现在则是昌邑县的县令。
王密见恩人到此,自然十分激动,到了晚上的时候,王密为了感谢杨震曾经的知遇之恩,就悄悄带了十斤黄金前去“拜访”,一来是想感激杨震曾经的知遇之恩,二来是想贿赂一下杨震,以后好有个照应。
而杨震则说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
王密以为杨震只是客套,于是就说:“暮夜无知者。”
而杨震则生气地说:“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,怎么说不知呢?”
王密听了之后才知道杨震是认真的,于是灰溜溜地走了。
对于杨震来说,最难得的就是身处高位之时,依然懂得并坚守“慎独”的道理。
“慎独”一词出自于《中庸》之中,意思就是:即便在无人察觉的地方,也依然严格自律,谨慎小心。
而这也是确保自己在身处高位之时,不因自身行为偏颇而招致祸患的根本。
当一个人能够顺其自然,不以妄念强求人生,凡事只尽本分,做到内心安泰的时候,外在才能平顺。
正如孟子说:舜之饭糗茹草也,若将终身焉;及其为天子也,被袗衣,鼓琴,二女果,若固有之。
意思就是说:舜做平民的时候,吃干饭和吃野菜也非常知足快乐,就好像他准备贫穷于世一样,毫不介意。后来等他做了天子的时候,穿着采服,弹着琴,又有尧的两个女儿侍奉,依然没有傲踞之色,就好像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。
真正的智者,在富贵贫贱之时,始终如一,不为环境所动,无论身居何处,皆能顺应自然。
穷则不怨,达而不骄,这才是做人的功夫,而正是这样的姿态,方能使人获益终身。
作者|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,感受古人文化,体悟不一样的世界,看见不一样的人生。